Skip to content

供需模型應用

Two blue signs poin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n a white wall
圖片來源: Unsplash | Two blue signs

當你走進便利商店,面對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時,是否曾思考過自己的購買決策背後隱藏著什麼經濟原理?為什麼你會選擇購買一瓶35元的運動飲料而非150元的進口果汁?為什麼同樣是飲料,你的選擇與隔壁顧客截然不同?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消費行為,實際上反映了消費者理論的核心邏輯——在有限資源下追求最大滿足的理性決策過程。

消費者理論建立在兩個基本假設之上,這兩個假設精準地刻畫了人類經濟行為的本質特徵。首先是慾望無窮的現實,在經濟學中我們用「效用」這個概念來量化消費者的慾望和滿足程度。效用代表消費者從商品或服務中獲得的主觀滿足感,而人類的特質就是永遠渴望更多——更好的食物、更舒適的居住環境、更先進的科技產品、更豐富的娛樂體驗。無論我們已經擁有多少,總是能想像出更理想的生活狀態,這種對於更高效用水準的無盡追求,正是推動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力。

然而,慾望雖然無窮,資源卻是有限的。這就是第二個基本假設——資源有限,在數學上我們用「預算限制式」來表達這個約束條件。每一筆支出都意味著機會成本,每一次選擇某商品都暗示著放棄其他商品的可能性。時間是稀缺的,金錢是有限的,注意力是分散的——這些約束條件共同構成了消費者必須在其中做出最優選擇的現實框架。

正是在這種「無窮慾望」與「有限資源」的矛盾張力中,消費者理論應運而生。透過數學化的效用函數和預算限制,將人類複雜的消費行為轉化為可以精確分析的最佳化問題,揭櫫了看似隨機的購買決策實際上遵循著理性的經濟邏輯。

本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