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分析
補貼政策是政府干預市場的另一種重要工具,與課稅政策恰好相反。政府透過提供補貼來降低生產成本或消費負擔,目的在於鼓勵特定產業發展、提高社會福利或達成政策目標。補貼政策在現實經濟中廣泛應用,從農業補貼、能源補貼到教育補貼,都是政府用以調節市場機制的重要手段。
補貼的實施方式主要分為兩類:從量補貼 (specific subsidy) 和從價補貼 (ad valorem subsidy)。從量補貼是對每單位商品給予固定金額的補助,而從價補貼則是按商品價值的一定比例提供補助。無論採用何種補貼方式,其經濟效果都會透過供需機制傳遞到市場中,改變均衡價格和數量,並對消費者、生產者以及整體社會福利產生影響。 礙於篇幅緣故,此處僅針對從量補貼進行分析與討論。
從量補貼是政府對每單位商品提供固定金額的補助,例如政府對每公升生質燃料補貼 2 元,或對每度綠電補貼 1 元。與從量稅相反,從量補貼會使供給曲線向下移動或需求曲線向上移動,移動的垂直距離等於單位補貼金額。
當政府向生產者提供每單位 \(s\) 元的從量補貼時,在相同的數量 \(Q_0\) 下,原本生產者需要 \(p_0\) 的價格才願意供應,補貼後則只需要 \((p_0 - s)\) 的市場價格就願意供應相同數量,這表示每單位生產成本實質下降 \(s\) 元。
若政府補貼對象為消費者,在 \(Q_0\) 數量時,消費者原本的保留價格為 \(p_0\),補貼後則願意支付 \((p_0 + s)\) 的價格購買相同數量的商品,隱含消費者的實質購買力增加了 \(s\) 元。
補貼實施後,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從 \(p^*\) 下降至 \(p_d\),生產者實際收到的價格則從 \(p^*\) 上升至 \(p_s\),其中 \(p_s - p_d = s\) (補貼金額)。
- \((p^* - p_d)\):單位補貼前向轉移由消費者受益的部分
- \((p_s - p^*)\):單位補貼後向轉移由生產者受益的部分
此時政府補貼支出為 \(B + C\),社會淨福利增加 \(F + G\)。
| 政策實施 | 消費者剩餘 | 生產者剩餘 | 政府支出 | 社會淨福利 |
|---|---|---|---|---|
| 補貼前 | \(A + B + F\) | \(C + E + G\) | 0 | \(A + B + C + E + F + G\) |
| 補貼後 | \(A + B + C + F + G + H + I\) | \(B + C + E + F + G + K + L\) | \(B + C + F + G + H + L\) | \(A + B + C + E + F + G\) |
農產品補貼政策
假設有機蔬菜的市場需求及市場供給曲線分別為: $$ \begin{aligned} Q^{d} &= 20 - 2p\\ Q^{s} &= -4 + p \end{aligned} $$ 其中 \(Q^{d}\) 為有機蔬菜的需求量,\(Q^{s}\) 為有機蔬菜的供給量,\(p\) 為有機蔬菜的價格。
-
求出無補貼時的市場均衡價格與數量。
-
假設政府對生產者提供每單位 3 元的從量補貼,求出補貼後的均衡價格與數量。
-
計算補貼政策實施後:
- 消費者剩餘的變化
- 生產者剩餘的變化
- 政府補貼支出
-
社會淨福利變化
-
分析此補貼政策中,消費者和生產者各自獲得的補貼利益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