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政策
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政府可能基於戰略考量、國際貿易平衡或公共健康等因素,選擇對某些商品實施數量管制措施。這類限量政策的核心在於設定一個最大交易數量上限,且此數量必須低於自由市場條件下的均衡交易量,如此才能發揮政策調節的實際效果。
在採數量限制下的消費量為 \(Q_1\),此時的消費者剩餘為 \(A\)。若政府改採價格上限政策,且限制價格為 \(p_c\),此時的消費量亦為 \(Q_1\),但此時的消費者剩餘為 \((A + B + C)\)。顯示在相同的消費量 \(Q_1\) 下,消費者可以接受消費者剩餘只有 \(A\) 部分,此亦表示在價格上限政策下的消費者剩餘會多出 \((B + C)\) 的部分,因為在價格上限政策下會產生超額需求,會使得消費者需要去蒐集在 \(p_c\) 價格下仍在銷售廠商的資訊,因此即使額外付出 \((B + C)\) 的部分來當作搜尋的額外成本,仍可使得消費者剩餘至少維持在 \(A\) 部分,此 \((B + C)\) 的部分被稱為搜尋成本 (search cost)。
台灣口罩產能配額政策
台灣政府為確保疫情期間口罩供應穩定,對口罩製造商實施產能配額管制,規定每日總產能不得超過 \(\bar{Q} = 1,000\) 萬片。已知國內兩大口罩製造商的供給函數分別為:
- 甲廠商:\(Q_A^s = 3p - 60\)
- 乙廠商:\(Q_B^s = 2p - 20\)
其中 \(p\) 為每片口罩的價格 (元),\(Q\) 為數量 (萬片/日)。
-
在無配額限制的情況下,當市場價格為 \(p = 50\) 元時,兩家廠商各自的供給量為多少?總供給量為多少?
-
在配額限制下,若市場價格仍為 \(p = 50\) 元,且兩家廠商按其供給能力比例分配配額,請計算:
- 甲、乙兩廠商的配額分配量
- 相較於無配額情況,各廠商的供給量變化
-
承上題,若配額分配改為平均分配 (各廠商分得 500 萬片),哪種分配方式較符合經濟效率原則?請說明原因。
